星门技术的进步

来自EVE百科
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
EVE新伊甸起源日志 > 星门技术的进步


在人类成功掌握星门技术后,星际航行迅速成为帝国扩张领土的一条捷径,但在应用过程中,首批自建星门的局限性也很快暴露,随着无法连续传送舰船、无法长时间开启、传送距离近等一系列问题的集中爆发,新伊甸人民先前的雀跃之情被迅速冲淡,接踵而来的则是围绕星门技术优化而展开的新一轮竞速

星门技术的进步

人们首先意识到,想要完善这项技术,必须对星门所在星系建立更深入的了解。据观测,在一个普通的双星系统中,星门的有效跳跃距离大约是5光年,想要突破这一限制,唯一可行的方法便是将星门建立在恒星与恒星间的第二个共振点上。在这些共振点上建立的星门比一般星门的有效跳跃范围大得多。

星门技术的进步

鉴于这一结果,星门所在星系的选择也需要有相应的限制。首先,由于星门须要建造在共振点上,所以只有在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恒星的星系中才能实现。在这一前提下,至少三分之一的星系将不具备建造星门的客观条件。

其次,一个星系中的多个星门无法同时开启。如果任意时间星系内活跃着一个以上的球体的话,那么它们就会变得极其不稳定,难以控制。

星门技术的进步

另一方面,由于要使舰船航行于虫洞之间,两个虫洞的末端必须分别连接到对应的星门,这意味着舰船只能在可创建虫洞的常规空间中进行跳跃,但即便如此,航行中仍然存在一定风险。由于虫洞形成后通常可能伴随着经度方向上的扩张,这一现象将影响空间坐标的准确性,当舰船穿越虫洞时,如不慎偏离轨道,必然会危及到舰船的整体构造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新伊甸科学家引入了超大玻色子球体这一概念。

星门技术的进步

当飞船穿过超大玻色子球体时,超大玻色子的单原子层会覆盖在舰船的表面,以防止舰船受共振场作用而产生一定程度的拉伸倾斜,从而在舰船通过虫洞时起到保护舰船的整体构造作用,最大限度削减舰船倾斜而造成的负面作用。

星门技术的改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,与此同时,一套成熟的星门理论体系初见雏形。现在人们广泛使用的星门,不仅能够保持虫洞敞开长达数十年,更能够一次与其他多个星门连接,从而大大提高星门的利用率。

星门技术的进步